同城送花 网上定花 情人节鲜花预订 网上花店 开业鲜花 异地送花
最新配送完成订单: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_朱峰.pdf
康薇鲜花速递网 / 2015-02-27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_朱峰.pdf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 朱  峰1   杨卫华2* (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2.石河子大学党委学工部,新疆石河子 832003)  摘  要:高校女生节现象是随在校女大学生群体日趋壮大,社会性别教育逐渐由第一课堂发展到第二课堂而出现的产物。女生节活动的开展逐渐改变了校园文化的性别无差异状态,提供给女大学生成长发展更加开阔的舞台,培育了女子社团组织活动的场域空间,也为女性研究和行动组织介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性别;校园文化;女生节;性别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1)02-0005-08 A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Girls Da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ZHU Feng1   YANG Wei-hua2 (1. Business School a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2. Student Office a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girls day in college is emerged along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female students group in college, and gender education gradually develops from first class to second class. Girls Day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the gender indifference status in campus culture, provide a more open stage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udents, cultivate field  and  space  for  female  organizations,  and  make  new  ways  for  the  female  research  and  action  organizations  to  involv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gender awaren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words: gender; campus culture; Girls Day; gender awareness education  一、时代背景 (一)女性主义思潮深刻渗入到高等教育领域 1995 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伴随着《北京宣言》、《行动纲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精神在中国社会的推广普及,社会性别主流化不断推进,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的女性主义得以进入主流话语体系。社会性别作为一种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工具和开展性别研究的分析框架,逐步被引入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高校逐渐成为了性别平等                                                        *  收稿日期:2011-03-24 作者简介:朱峰(1983- ),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问题;杨卫华(1964- ),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2009 年校级课题“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子社团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YB200905015。 教育及其相关研究的重要场所,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积极引进新概念、新范畴和新方法,发展新理论,进行了大量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社会性别在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第二课堂中的渗透也日益深入。 (二)女大学生群体壮大和主体意识觉醒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蓬勃发展,学分制和选课制度的普遍推进,校园文化空前繁荣,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重逐年提升,其主体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不断强化,队伍越发壮大的女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也逐渐扮演起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女生节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高校女生组织、女子社团的成立和活跃,高校女性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三)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20 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逐渐成为开放系统的大学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时尚流行文化得以进入高校校园,并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校园流行文化。这使得多元文化时代的校园文化既呈现出创新性、兼容性、个性化、民主性的特点,也出现了庸俗化、垄断性、冲突性等误区。一方面,这为主流价值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使其越来越多的得以依托校园流行文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一些商业化的运作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物欲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其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功利性色彩。 二、高校女生节概况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专著和文献以及全国 63 家高校的女生节活动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其次,通过深度访谈、座谈会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女子社团负责人、女生节活动参与者、指导老师等进行了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获得了女生节活动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社会性别视角看待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框架。 (一)高校女生节现象的兴起 关于女生节的来源有不同的版本,①一般认为女生节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最初起源于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个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男女学生比例差距明显的理工科院校,该校首先觉察到第二课堂教育方式中性别差异的存在,并于 1991 年举办了第一届女生节,首开了大陆高校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的先河。之后几年特别是女生在校生人数增长最快的 2002-2007 年期间,女生节成为了越来越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潮流和高校普遍流行的校园节庆文化中的亮点(表 1),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表 1:本文所涉 63家高校女生节活动发起的时间 时间  1999年前  2000-2001  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2008-2009 频次  4  6  16  15  13  9 频率  6.3%  9.5%  25.4%  23.8%  20.7%  14.3%                                                          ①  关于女生节来源的说法有:第一,校园版  “三八妇女节”,在传承了妇女节的一般活动方式和规律的同时融入女大学生高知识层次、年轻朝气等群体特征元素的基础上得以创新;第二,一种校园节庆系列文化,有时也被叫做女大学生科技节、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女生文化节等,类似校园节庆还有美食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节、学术节、社团文化节、光棍节等;第三,山寨版的情人节;第四,也有人认为高校女生节来源于3 月3 日的日本“女孩节”。  7(二)女生节活动的发展趋势 1.范围更广泛。女生节发端于理工科院校,逐渐扩展到综合类、文科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由最初的流行于本科生逐渐向研究生群体中扩散,并在很多高校都形成了从学校到院系再到班级,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广覆盖、影响大的女生节活动系列,①一些省市也出现了多家高校联合开展打造女生节精品活动的情况,如北京高校曾连续三年联合举办首都大学生女生节活动,湖北团省委和湖北电台妇女儿童频道也曾合作发起了湖北省高校女生节活动。 2.形式更加灵活。结合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势,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时代元素。有些是指3月7日或3月8日特定的一天,有些则是在3月或其他月份的数日甚至长达一个月举行特定系列活动,这样,女生节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女生周、女生月。研究生女生节活动带有明显的研究生群体特征,更多的关注女性的婚恋、家庭和职业角色,融不入了不少学术探究的成分。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女生节活动更多的依托于互联网络开展,一些学校的优秀女大学生的评选尝试通过网络进行投票,不少学校建立了女生节活动的专题网站和网页对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等学校还举办了网络女生节。 3.形成了一定的活动范式和活动品牌。并实现了由最初的常规娱乐活动和注重外在特质到逐渐向内涵素质关注的转变,关注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最新问题河南某高校就以女生节为契机,完善了第二课堂中女生教育长效机制,如辅导员关注女生成长、为女生举办专题报告会的制度建设、为学生会女生部配备指导老师的组织建设等相互匹配的系统工程。 4.此外,女生节活动的影响力也逐步扩散出高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体现出大众传媒每年都会对女生节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企业商家也投身到女生节活动的赞助和合作中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妇联组织和社会群众团体的广泛关注,2007 年,民进广东省委就曾在广东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设立“阳光女生节”的建议》的议案。 (三)女生节主要活动的社会性别分析 高校女生节作为一种隐性的性别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为承载着不同性别话语与性别意识的文化交锋竞争的场域空间,亦正成为我们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方法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现象的一个切入点。根据女生节活动在大学生性别意识形成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显著倾向于强化传统性别刻板印象(见表 2)的活动。例如:服饰模特大赛、女生形象设计大赛;美容、化妆、礼仪讲座;派送或打折销售;水果拼盘大赛,美食厨艺大赛;[2]义务维修、男生为女生打水等服务女生活动。这些外貌塑造、技能培训、个性培养活动多倾向于强化传统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传递女性美貌身材的对象化、观赏化、客体化等男权中心社会的女性标准,[3]在一些高校女生节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父权话语中的女性节日”。这些活动中所呈现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女性的家庭角色和价值是最重要的;女人贪图小便宜;女人的美貌身材要符合男人的审美;男生适合理工科,女生适合文科;女生关怀、照顾、爱美,男性竞争、创造和保护;女性敏感、柔弱、感情化、被动、顺从,男性坚强、自信、能干、理智、成就动机、主动,等等。据报道,不少高校女生甚至认为女生节活动应该由男生主动来推动。这些都曾引起了女性研究学者和女大学生们的注意,也有人对于“流行文化将女性容貌身材对她们生活世界的意义被夸大到了不恰当的地步表示抵抗,发出警觉的声音”。[4]在上海某知名高校女生节活动期间,组织者曾经因女大学生反感将已列入计划的类似选美的活动取消。                                                         ①女生节活动的发起方式在各高校也多有不同,主要是由学校、院系的共青团、学生会及其下设的女生部、女工部发起;有些学校是由高校妇联组织、妇女研究机构发起;有些是由时尚杂志和女性用品企业配合市场和销售策略推动,有些则是由女子社团组织发起;还有些则是由女大学生自发推动组织发起。前三种可以称为外生性路径,后两种可以称为内生性路径。  表 2: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类型 类  别  男性  女性 活动范围  家庭以外  家庭以内 人格特质  工作取向;生产者角色  人际取向;家庭、生殖角色 角色取向  工作性特质取向  情感性特质取向 玩具  积木,交通工具,操作性玩具  洋娃娃、柔软性玩具 游戏 主动的、攻击的、消耗的、激烈性的、自我结构式活动 低能量消耗、被动性的、较结构式的活动,如洋娃娃 自我概念  良好、对成功充满自信  害怕成功 成败归因  因能力而成功,因不努力而失败  因努力而成功,因能力不足而失败 赞赏点  聪明  具吸引力,有礼貌的 面临冲突  勇于面对  妥协、逃避 职业对象  领导者角色  附带者角色 社会地位  高;尊  低;卑 家务分工  主外  主内 其他 独立、坚强、勇敢、理性、有主见的、有能力的、积极进取的、有领导能力的 温柔的、情绪性的、依赖的、顺从的、关怀的、害羞的、有爱心的、有耐心的 资料来源:刘淑雯,《性别刻板印象的内涵》,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1996年。  第二类是带有社会性别教育色彩和目的的活动,例如成功女性或校友事迹展、女大学生之星评选,社会性别意识讲座,成功女性讲座,女子篮球赛,女生网游大赛,女性主义电影放映,与女教授的座谈联谊会,男女生角色对换等,这些活动显著倾向于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重塑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意识讲座一般主要邀请各级妇联组织、社会性别与女性文学等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开办;成功女性讲座则主要邀请政府、高校或企业女领导,体育、影视等社会知名女性,或女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开办。这些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为女大学生提供了职场女性、政界女性等更多的女性角色的参考模板。电影放映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有《蒙娜丽莎的微笑》、《红颜》、《黑暗中的舞者》、《时时刻刻》、《阮玲玉》、《花腰新娘》、《天使爱美丽》、《无穷动》、《漂亮妈妈》、《钢琴课》、《暖春》、《20 30 40》,这些电影大多以女性为主角,展现传统或现代的女性形象,不少高校还在电影放映之后开展影评征文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女大学生对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思考。有不少学校的女生之星评选中注意避免选美成分带来的敝处,而着重突出女生中勤奋自强、内在涵养等价值,为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朋辈群体模范。女子篮球赛、女生网游大赛、男生担任礼仪等活动则尝试在女生中开展过去被认为是男生专利的活动或由男生体认女生社会角色,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 第三类是针对于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如女大学生青春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性健康知识讲座、女大学生贫困补助发放、女生论坛、女生就业创业指导、男女生交流活动、女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女子防身术培训等。 第四类是不显著凸显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的娱乐性流行文化活动方式,如化装舞会、幸运色、趣味运动会、游园活动、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以增进团队意识、活跃文化氛围等为目的。  5 9表 3:本研究所涉 63家高校女生节主要活动方式统计 序号  活动方式(内容)  频次  频率 1  女性电影放映  37  58.7% 2  女生形象、女生风采、走秀、模特、礼仪、服饰等比赛  31  49.2% 3  美容、化妆、发型、形体、礼仪讲座  27  42.9% 4  游园会、游戏活动、趣味运动会  26  41.3% 5  赠送玫瑰、幸运色、许愿活动  23  36.5% 6  水果拼盘、厨艺、插花、手工艺作品等比赛  22  34.9% 7  女大学生生理、心理、性健康讲座,女大学生恋爱观团体辅导  22  34.9% 8  男女生联谊、互动活动;舞会等  17  27.0% 9  商品打折促销活动、礼物大派送  14  22.2% 10  女权主义话剧表演、校园女生话剧表演、演讲比赛、女生论坛  14  22.2% 11  各类成功女性讲座、各类杰出女性事迹展  13  20.6% 12  女大学生模拟职场、就业技能大赛和培训  13  20.6% 13  义务维修活动等男生服务女生活动  11  17.5% 14  女子篮球赛、野外拓展训练活动  8  12.7% 15  女子防身术、女生安全防范知识、反对家庭暴力活动  5  7.9% 资料来源:对各高校女生节活动的整理分析。  (四)高校女生节一定积极意义 1.推动了性别学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有其优势,两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女性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在社会情境中产生的。女生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教育方式给社会性别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推动了参与式教学、讲座、师生互动、经验分享、沙龙、案例讨论、情境角色体验等一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进入了性别学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经验作为一种证据和权威的合法形式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摆脱预设的性别刻板化的自我界定对自己的束缚”,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高了解和学习社会性别课程的兴趣,对于社会性别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例如以排演美国女权主义作家 Eve Ensler 的话剧《阴道独白》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导读》课程作业使得性别课程的课堂更加活泼,吸引人。 2.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对于改变性别无差异的校园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女生节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女性主义融入以流行,主流性别话语借助于校园流行文化的方式得以传播,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多元、范围更加广泛,对青年更具有吸引力,形成了新的阵地,而流行文化与生俱来的文化工业特质又使得女生节模式被大规模的模仿和复制成为可能,并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校园流行时尚,“三八妇女节由来、社会性别知识、女权主义理论”有意无意的在活动中被女大学生们了解,“花样女生,缤纷年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展现当代女大学生风采”、“倡扬性别视角,传递女生声音,,传承时代文化”等话语都呈现出了作为校园版妇女节对于主流性别话语体系的认同。不少高校依托专业特色开展活动,使专业学习、社会性别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整合。在女生节活动中融入了民族文化推广和古典才艺培养等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活动方式;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法技巧开展女大学生恋爱观团体辅导;依托于文学院、女性文学研究机构,综合运用话剧表演、文学创作、摄影艺术等方法,融入女性文化或女性文学的成分,提升活动层次和文化内涵等等都是创新性的做法。 3.提供给女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成长机会,促进高校女子社团组织的产生、发展。女生节活动促进了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扩大了高等教育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的女性平等参与的机会,一批优秀的女学生干部、女社团干部、女大学生通过女生节的舞台得以脱颖而出,而这些参与活动的潜在功能则是使女大学生得到了更多实践成长、获得各种荣誉的机会,这些也都为日后其就业和发展提供了资源。综合型、专业型、兴趣型、联谊型、维权型、志愿服务型等各类女子社团组织也正是依托女生节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5]他们不断实践自身的理念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从而确立了自身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些高校的女子社团组织也因开展富有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而成为了校园文化中的明星社团。 4.为校内外妇女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途径。在后喻文化时代的背景下,女生节活动方式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年长的一辈人群,使得一些高校女性研究组织和专家学者逐渐关注并广泛参与到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来,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依托美国福特基金会、文学院等机构的资助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学校中发起和指导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与其开设的女性学、女性社会学等教学科研活动相配合,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显著实践成效,受到了女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从 2006 年开始,湖南多所高校的女性研究机构推动实施了教学、科研、行动相结合的跨界合作,多元融合、多方参与、优势互补,他们先后在各自学校开展了以倡导先进性别意识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湖南商学院 “助人自助”女生节系列活动、湖南理工大学校园“白丝带”反家庭暴力行动等,这些都有效的拓展了女性学/社会性别学教育的空间、渠道和方式,普及了社会性别知识,践行了社会性别理念。 四、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1.折射出了高校性别教育的普遍不足,两个课堂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存在脱节 有研究发现,美国 68%的大学都开设了女性学相关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社会性别课程的行政合法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继续推进。截至 2007 年6 月底,全国共有 70 所高校成立了妇女研究机构,共有近百所大学开设社会性别学相关课程 250 门左右,但这无论是相对于全国众多高校来说,还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和近邻韩国而言都是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统一大纲和教材,也未被纳入教学评估规范体系,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即使在开设课程的学校能够选修课程的学生也是数量有限。据统计,参与女生节组织和活动的女大学生大多没能选修女性研究机构开设的社会性别课程,因而在活动的规划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加之长期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父母、媒体、学校、网络和朋辈群体的刻板性别印象的影响,总体性别意识趋于保守,且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趋于强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学/社会性别学教学与女生节活动建设两条系统、两支队伍,课程与活动之间缺乏的衔接整合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长期化的制度安排。当然,这可能也与高校妇女研究机构普遍缺乏独立编制、经费、时间和办公设施等相关条件有关。[6]另一方面,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女性研究行动机构没能捕捉到女生节所折射出的高校性别教育实践对于丰富发展本土性别研究的重要价值, 11从而没能将其纳入课程教学或学科研究中来,女性学和社会性别学“虽然西方国家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我们更需要在自己的校园中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资源”。[7] 2.女生节活动水平和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各高校女生节活动水平和档次参差不齐,虽然女生节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但相当多的高校女生节活动仍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活动形式模仿照搬的成分多,或进行纯娱乐化的运作,没有提升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和树立社会性别意识的高度进行合理考虑和统筹安排。对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诉求和需要缺乏足够的敏感性,有些活动方式老套不合时宜,缺乏吸引力。一些高校中,男生因认为女生节是女生的活动而参与不足,没有意识到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对于男女生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 3.受到传统观念、流行文化和商业消费主义的影响明显 在当前大学生社会性别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倾向的背后,传统刻板性别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并通过父母、教师的影响得以强化;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的泛商品化倾向屏蔽、消解、解构了女性主义的影响,而适应了文化工业背景下的思维与观赏的感观化、表面化模式淡化了深刻思考;大众媒体、商家企业普遍复制传统性别角色、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将女性的身体当做广告的商品、缺乏对女性贡献和发展的认可,使得极具诱惑和导向色彩的消费主义理念变得无处不在,亦在客观上对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起到误导作用,“将女性的兴趣不是引向放眼世界,走向社会,而是拉向小女人生活的营造,在做女人挺好的宣传中有意无意地削减着女性素质的提高,限制了女性眼界”,让她们“认为我们已经处于男女平等的时代,时髦的流行文化只是为了娱乐”。[8]闾丘露薇曾一针见血的支出:“女生节”与“妇女节”的一字之差是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心理偏见呢?[9] (二)政策建议 1.扩大女性学/社会性别学课程的普及程度,探索实现两个课堂衔接的途径 有调查发现,有 76%的大学生认为应开设社会性别课程,73.6%的大学生认为应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教育。[10]社会性别教育应在男女生中同时推行以真正树立起社会性别平等的校园新风。女生节活动形式是否能起到促进科学性别理念的形成的作用主要要看整个女生节系列活动的设计规划安排,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校团学干部的性别意识和工作水平。高校教师、团学干部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力量,学生干部、社团干部是来自于大学生朋辈群体之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其言行举止、性别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对于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帮助他们深入的了解社会性别理论,掌握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这将会对于改善高校的性别无差异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中国妇女研究会、①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②和区域性跨界合作等可以尝试整合更多力量,在共享教学科研资源、推动社会性别课程建设普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将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研究中的成果运用于指导女生节校园文化的实践,同时,也应从女生节文化发展中为女性学的教学研究汲取新的研究内容和发展领域,为推动本土化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元素。 2.推动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长效机制 彭佩云同志曾经指出:“高校是造就人才、培育文明的摇篮,应该成为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也要建设性别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相较于社会性别课程而言,女生节这一带有一定性别视                                                        ①  该组织成立于 1999 年,是研究妇女理论和实践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目前拥有由 113 个团体会员和 21 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组成的庞大网络。 ②  该组织成立于 2006 年,旨在凝聚官方民间各方研究力量、推动社会性别学的知识进入学科知识体系,现拥有 15 个区    域性、学科性子网络。 角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女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中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认知度和参与度也更高一些,对于其中一些连续多年举办女生节活动的高校来说,女生节甚至成为了沉淀于众多女大学生心底共同的集体记忆。鉴于最初作为校园流行文化产物的女生节并无主动传播先进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自觉,高校妇女研究组织应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女生节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与指导中来,因势利导促进其健康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对于蓬勃发展的女子社团组织应尝试将其纳入团体会员,并指导其在女生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期开拓一片传播性别和谐平等观念的新天地。对于优秀的高校女生节精品活动要扩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鼓励开展跨界跨学校的女生节联合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树立女生节活动整体的品牌形象。要积极探索要把以女生节为载体的集中社会性别教育和常规性别教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的各项建设和规划中都应该尝试融入社会性别视角,建立常规化、经常化、长效化的机制。 3.营造社会性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及女生节校园文化现象的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既有赖于高等教育系统内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也有赖于政府、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强化媒体、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对大众媒体和社会文化、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进行监测评价,营造有利于社会性别平等和谐的舆论环境也是这一社会工程的重要题中之义。 2010 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 10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勉励全国妇女要勤奋学习、刻苦求知,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女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女大学生群体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一群,将来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着她们的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唯有通过课堂、校园文化等各种渠道对她们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2(1). [2] 郑新蓉,高靓. 待唤醒的能量——通过女生组织推动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 [3] 高靓.当代中国高校女生组织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0). [4] 金一虹.观剧东西方: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话语冲突与嬗变——一项对高校学生性别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 [5] 朱峰.和谐校园半边天中的靓丽彩虹:当代高校女子社团的发展状况[J].青年探索,2009(2). [6] 强海燕等.大陆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演进[A],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 1978-2008[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 王珺. 女性学: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 [8] 晨芳. 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N].中国妇女报,2003-02-10. [9] 闾丘露薇.“三七女生节”是一种文化偏见[EB/OL].中国广播网,2010-03-08. [10] 安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女仔_大哂_女生节_海慧.pdf
© 2005-2015 康薇鲜花速递网 版权所有 鲜花订购 CONVEYFLOW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