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送花 网上定花 情人节鲜花预订 网上花店 开业鲜花 异地送花
最新配送完成订单:
中西情人节的文化差异_晁宏晏.pdf
康薇鲜花 / 2015-02-05

中西情人节的文化差异_晁宏晏.pdf

晁宏晏(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本文通过对中西“情人节”活动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关键词]情人节;七夕节;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1)04-0166-02中西情人节的文化差异近年来,西方的节日不断传入中国,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红红火火,颇受大众青年的喜爱,成为现代社会的新热点。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综合因素的总结和延伸。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差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它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各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一、起源差异1.中国的七夕节中国七夕节的传说源自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因爱上牛郎而私自下凡与之成亲,育有一子一女,过上了幸福生活。但这违反了天条,触怒了王母。王母下令捉拿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上一双儿女追赶其后。王母情急之下,在牛郎面前用金钗划出了一道银河,夫妻隔河相望,以泪洗面。受感动的喜鹊搭成了鹊桥,王母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见。因此,农历的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节”(TheDoubleSeventhDay)。2.西方的圣瓦伦丁节西方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e’sDay),起源于古代罗马。其来历说法不一,最为广泛流传并被人们接受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相传当时的暴君下令禁止结婚,甚至不准谈情说爱,以强迫青年男子入伍。瓦伦丁冒死为爱侣秘密主持婚礼。后来瓦伦丁被捕处死。世人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奉他为情侣的守护神,并将他的殉难日———2 月 14 日定为“圣瓦伦丁日”,经过多年流传,演变为今天的情人节。二、风俗差异1.中国七夕节风俗(1)乞姻缘、求功名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自己的姻缘巧配。古时的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人都会在这个夜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而男子就有在“七夕”乞求文采,拜魁星,求取功名的风俗。(2)染红甲相传古时一少女用凤仙花汁染指甲,将染红的指甲留至次年元旦,家中老人看了,不再双目昏花。渐渐地这一风俗沿袭下来。在七夕节这一天,少女们用凤仙汁染红指甲,来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孝道。(3)乞巧活动封建社会的女子要寻求一个好丈夫且被丈夫疼爱,得会劳动,有一双巧手。相传织女精巧于纺织云锦,所以在每年的七夕,我国的古代妇女都要面对天上的织女星,陈设瓜果于庭院,进行浮针于水,月下穿针和陈列巧物等卜巧、乞巧与化巧的活动。宋代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慎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奎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在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2.西方情人节风俗(1)清早窥探情人节清早,人们一起床就从钥匙孔向外窥探。据传说记载,如果窥探者在清早所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在独行,那么这个人当年就会独身;如果他看到两个或更多的人同行,那么他当年肯定会觅得情人;如果他看到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的话,那他就会在圣诞节前结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绝少有公鸡母鸡出没,城区空地上也不会有鸡的踪影,所以若能看见一对鸽子或一对麻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单身汉们对情人节早晨所遇到的第一个异性格外关注,因为他(她)注定要与这个人结婚,至少这个人会在他(她)的生命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有意中人且不怕羞的话,可以一大早给意中人打电话,要求搭乘对方的车上班。(2)移植花蕾移植花蕾风俗源于1837~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66·时期,这一习俗最为独特:2 月 14 日这天,一对情人将一株长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内。花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与这对情人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吻合。几天后,如果这春枝上的花蕾怒放,交相辉映,便预示这对情人白头偕老;如果花蕾各分西东,相背吐蕊,预示这对情人终将劳燕分飞;如果花开得硕大、灿烂,表示以后子孙满堂,阖家欢乐;倘若一花枯萎凋谢,情人中的一人便有早夭之险。(3)祈祷爱情在白金汉郡还曾盛行在情人节之夜祈祷的风俗:点燃一支蜡烛,插入两枚细针,从烛底插到烛心,默念自己爱人的名字,祈祷相爱始终,待蜡烛燃至针尖,据说所爱之人便会即时叩扉而至。(4)表达情意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情人节风俗渐渐淡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贺卡的盛行,情人节又热火重燃。在某些国家,情人节已演变为女性向男性表达情谊的日子。于是 3月14日又成为“还情节”,即男子向女子馈赠礼物以示“还情”。因而情人节还是一个属于朋友和家人的日子。在这一点上,情人节体现出的不正是古罗马人设计这个节日的本意吗?(5)互赠礼物通常在情人节,情人们往往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衬上一片漂亮的绿叶,然后装在一个透明的胶袋中,在花柄的下半部用彩带系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以此作为情人节的最佳礼物。情人节的巧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巧克力自它诞生以来就与情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相爱的人们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在1980年,美国钻石商开始针对情人节做首饰的促销活动,使得情人节的礼物类型在巧克力和鲜花两大类中,又多了首饰珠宝这一类。三、文化内涵差异1.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1)婚姻自由———封建女性的向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大事的封建社会,织女的勇敢和“叛逆”使她成为人们心目中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典范。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2)孝道———中国古代女性的为妇之道中国孝道渗透于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历程,更有根深蒂固的宗法人伦基础。中国古代女性更是以“孝”作为自己的为妇之道。七夕节染红甲的习俗也源于与“孝”有关的传说。这一习俗得以流行,一方面是迎合了女人的爱美之心,更主要的是融入了为人之妇的孝道,包含了人们崇尚孝道的思想,从而也使这一习俗避免了唯美主义的低调色彩而具有顺应社会道德风气的内涵。(3)女红———中国古代女性“才”的标准“女子无才便是德”。中国从封建社会初便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弱化女性的文化取向,因而在“才”的理解和评价上自然也有了男女之别。女子之“才”相比男子之“才”显得暗淡而平庸。女子之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于女红。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向心于女红的实际思想。心灵手巧、精于纺织云锦的织女形象,表达了古人对女性巧淑品性的期望。七夕节从而成为年轻女性向织女祈求巧淑品性的特定节日。西晋葛洪《西京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褛,俱以习之”。七夕节最初与“乞巧”无关,它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关注。到汉代,七夕节开始注入了“乞巧”礼仪,从节日民俗化和功能化特点来看,“乞巧”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古人希望女性“手巧于技”世俗观念的认可和印证,也是促使女性勤于女红的有效形式,更是历代女性为获取“巧淑”之名而做出毕生努力的真实写照。(4)男尊女卑———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情人节的文化透视,应是对文化遗产的品味与分析。节日中所体现的手巧慧质、恭承曲顺的孝亲事夫都成为封建社会女性生存意义的印证和标志。中国古代女性是一个既伟大又卑微的矛盾群体,她们既立于人格和精神的山峰之巅,又被宗法人伦规范压在彼时代的社会底层。聪慧美丽的织女,便一面散发着神性的光辉,一面却影射了在传统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下女性的悲哀。2.西方情人节的文化内涵(1)爱情———西方的宗教观西方情人节源自宗教,这是大多数人所没有想到的。因为爱情与宗教形同水火,现实也似乎验证了这种看法: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几乎都有禁欲主义倾向。许多宗教都把妇女看成是诱发人肉体情欲、造成道德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出压制妇女的教义和爱情禁忌的禁律,反对男女爱情生活,反对婚姻和家庭。一般说来,教徒们都要舍弃情欲,否则就是玷污教门、有辱教规。但现实生活中,基督教不但容忍世俗的爱情,而且在基督教《圣经》中也有专门描写爱情的部分。提到较多“爱情”的是旧约《雅歌》,其中歌颂爱情的力量与美好,提到“爱情如死亡之坚强,嫉妒如坟墓之残忍。爱情所发的火焰,是最猛烈的火焰;众水不能熄灭,洪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想用财富换爱情,他必全然被藐视。”(《圣经·旧约》雅歌)从它反映的内容来讲,《雅歌》其实是一部关于少女与情人觉醒的抒情诗集。(2)个人主义———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精神的升华,也更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西方情人节就是有情人之间的节日,与任何其他人无关,不管是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只要他是一个健全正常的人,就需要爱情,就可以接受这样的节日。瓦伦丁为何许人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欢度此节的两人之间只有对方就可以了。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画蛇添足地补充或升华。参考文献:[1]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张勃.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04,(3):67- 69.[3]任剑涛.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的强势弱势关系与平等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 61.[4]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 258.[5]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8):10- 12.

上一篇:中国上巳传统情人节的起源_演变与现状_任振河.pdf
© 2005-2015 康薇鲜花速递网 版权所有 鲜花订购 CONVEYFLOW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